“开火等于自杀。”
当这句话开始在一些圈子里流传时,指的并不是什么未来的科幻武器,而是一个早已被人们淡忘的“幽灵”——歼6。
在2025年长春航展上,当那架熟悉的、却又无比陌生的飞机被推到台前时,许多老航空迷可能都得揉揉眼睛。没错,就是那个曾经生产超过4000架,在中国空军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、产量最大的歼6。它不是应该静静地待在博物馆里,供人凭吊吗?
显然,有人不这么想。从1995年开始,一项计划就已悄然启动。这些退役的功勋战机,并没有被彻底拆解,而是迎来了脱胎换骨的“重生”。
操刀者下手很果断。驾驶舱被整个掏空,飞行员座椅、机炮、副油箱……这些属于有人驾驶时代的累赘被统统扔掉。机身瞬间减重,为接下来要装进去的东西腾出了宝贵的空间。官方的说法是加装了自动飞行控制系统、地形匹配导航和北斗定位系统。说白了,就是给这具钢铁躯壳装上了一个全新的、冷酷无情的大脑。
于是,一个怪物诞生了。它保留了歼6那颗强劲的“心脏”——发动机,使其能够以2倍于普通巡航导弹的速度进行超音速突防。而原本属于飞行员的位置,现在塞满了500到1000公斤的烈性炸药。这是什么概念?一些弹道导弹的毁伤能力,也不过如此。
这东西真正让人头皮发麻的,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它背后那套简单粗暴、却又无法破解的战术逻辑。
这些年,为了所谓的“自保”,赖清德当局在岛内的防空反导体系上没少花钱。又是自研“天弓”,又是扩编地面防空部队,试图构建一个环岛的“金钟罩”。他们的核心,就是那张由“乐山”、“铺路爪”等远程预警雷达和无数火控雷达组成的网。这张网,是他们的眼睛和耳朵。
可歼6无人机,恰恰就是为戳瞎这些眼睛而生的。
想象一下那个场景:战争爆发,上千架这种改装过的歼6,如蜂群般黑压压地扑向海峡。台军的防空雷达只要一开机,试图进行拦截,它的电磁信号就会瞬间暴露自己的位置。根本不需要解放军的预警机进行复杂的数据链引导,这些歼6无人机自身就能捕捉到信号,然后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,自动调整航向,以超音速直扑过去。
这变成了一道无解的送命题。开机,就是用自己的坐标引导导弹来炸自己;不开机,就成了瞎子,任由后续的打击力量摧毁一切。这种玩法,用海量的、低成本的超音速“导弹”进行饱和式攻击,别说台军,就连美军的航母战斗群碰上都得掂量掂量。
所以,这根本不是什么老旧装备的废物利用,这是一种用喷气燃料和烈性炸药写出来的战争哲学,冷酷、高效,而且充满了东方式的智慧。它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信号: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碾压式的战术面前,任何挣扎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这盘棋,你看懂了吗?
炒股怎样加杠杆,北京配资平台,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