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脉,来数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。脉结者生,代者死。
一、核心定义与指下特征
代脉是一种以规律性歇止为特征的异常脉象。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:规律性停跳(中止):脉搏跳动过程中,出现有规律的、固定间隔的停搏(中止)。例如,跳三次停一次(“三动一止”)、跳四次停一次(“四动一止”)等,停跳的间隔(停搏的代偿间歇)相对固定。
停搏时间长(不能自还,良久方至):停跳一次后,需要等待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(“良久”),下一个脉搏才重新出现(“复动”)。这个停歇的时间明显长于正常脉动之间的间隔,感觉是“漏掉了一拍”之后,等待了额外的时间才接上下一拍。即“不能自行很快恢复(自还)下一次搏动”。
节律固定(止有定数):停跳的规律(几次一停)是相对固定的,不是杂乱无章的。
形象比喻:如同更漏计时,水滴(脉搏)规律地滴落,但每隔固定几滴,就会有一次明显的延迟(停歇时间长),才继续下一次滴落。又似有节律的鼓点中,固定间隔出现一次明显的“空拍”。
生理性变异与影响因素:
妊娠(部分孕妇):少数孕妇在妊娠中后期可能出现轻微、短暂、无不适的代脉样变化,多与气血变化、心脏负担暂时增加有关,需密切观察。
剧烈情绪波动或极度惊吓:偶可引发短暂、一过性的代脉样搏动,随情绪平复而消失。
正常老年人(偶见):偶见极轻微、无规律的类似现象,需结合全身状况判断。
二、操作手法要点
布指定位:常规布指于寸口(桡动脉)关部。
静心体察:医生需凝神静气,专注指下感觉至少1分钟以上(甚至数分钟),以捕捉其规律性。
计数与计时:
计数停跳间隔:仔细感觉脉搏跳动的次数,注意识别在跳动多少次后出现一次停搏(如三动一止、四动一止等),并观察这种间隔是否相对固定。
感知停歇时长:特别留意停搏后,到下一次脉搏重新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(代偿间歇),体察其是否明显长于正常脉动间隔(“良久方至”)。
对比:注意区分代脉与同样有停跳的结脉(结脉是“止无定数”,停跳无固定规律,且停歇时间相对较短)。
三、临床意义(主病)
代脉脉来一止,止有定数,良久方还。代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势较软弱,脉律不齐,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,歇止的时间较长。《脉经》云:“代脉,来数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。”《诊家正眼》亦载:“代为禅代,止有常数。”
临床意义:见于脏气衰微,疼痛、惊恐、跌仆损伤等。
机理分析:脏气衰微,元气不足,鼓动乏力,以致脉气不相接续,故脉来时有歇止,良久复还,脉虚无力,如《伤寒溯源集》云:“代,替代也,气血虚惫,真气衰微,力不支给。”另外,疼痛、惊恐、跌打损伤等见代脉,是因暂时性的气结、血瘀、痰凝等阻抑脉道,血行涩滞,脉气不能衔接,而致脉代而应指有力。
代脉主要反映脏气衰微,气血亏损,元气不足,导致脉气不能接续。常见于以下情况:
脏气衰微(最常见且危重):
心气/心阳衰微:见于严重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心肌炎后遗症、心力衰竭等。心气无力推动血脉,脉气接续困难。
脾气虚衰:严重脾胃虚弱,气血生化乏源,无力充盈脉道,脉气失养而断续。可见于长期重病、营养不良、大失血后等。
肾元亏竭:久病及肾,或肾气本虚至极,元气大伤,根本动摇,脉气无根而代。
关键点:此时代脉多无力,常伴有精神萎靡、气短乏力、形寒肢冷、浮肿等虚损症状。是病情深重、预后不良的征兆(“代者死”)。
痛症、惊悸(一过性):
剧烈的疼痛(如真心痛-心绞痛/心肌梗死、胆绞痛、肾绞痛)、或突受大惊大恐,可导致气血逆乱,脉气一时不相接续而出现短暂的代脉。此时脉象可能相对有力。需结合病史和症状判断,若疼痛或惊恐解除后代脉消失,则提示为暂时性病理反应。
七情过极、跌仆重伤(损伤脏气):长期过度忧思悲恐,或遭受严重外伤(尤其是胸腹部),损伤内脏气血,亦可导致代脉。
四、形成机制(现代医学视角)
代脉指下特征的形成,主要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有关,导致心室规律性地出现一次或多次“无效收缩”或“长间歇”:期前收缩(早搏)形成的二联律、三联律等:这是形成“止有定数”代脉感的最常见原因。
机制:心脏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(早搏),心脏提前收缩。这次早搏后,窦房结需要“重置”其节律,导致下一个正常的窦性冲动出现延迟(代偿间歇延长)。如果每次正常窦性搏动后都固定跟随一个早搏(二联律),或每两次正常搏动后跟随一个早搏(三联律),就形成了“二动一止”、“三动一止”这样规律性停跳的脉搏。触诊时,早搏那次搏动可能微弱不易察觉(感觉“中止”),而延长的代偿间歇则感觉为“良久方至”。
房室传导阻滞(尤其II度II型):心房冲动向心室传导时,出现规律性的传导中断(3:2阻滞-每3次心房冲动只有2次下传心室,导致心室漏跳一次),形成“三动一止”(两次心室收缩后一次漏跳)等规律。漏跳后的长间歇导致“良久方至”感。
病态窦房结综合征(SSS):窦房结功能严重低下,发放冲动缓慢或不规则,可表现为窦性停搏(长间歇),若停搏相对规律出现,也可能呈现代脉样特征。
心肌严重损伤/纤维化:广泛的心肌梗死、严重心肌炎、心肌病等导致心肌大面积受损或纤维化,影响心脏电冲动的正常传导和心肌的同步收缩,可诱发各种严重心律失常,包括规律性的停搏或传导阻滞,表现为代脉。
结果:心脏规律性地出现一次心室有效射血缺失(“中止”),导致桡动脉搏动缺失一次。由于心脏电生理机制(如代偿间歇),下一次有效心室收缩的间隔时间显著延长(“良久”),桡动脉搏动也相应延迟出现(“方至”)。这种规律性的“缺失-长间歇-恢复”循环,即形成了代脉的指下特征。
五、常见病理场景的现代解读
冠心病/心肌梗死:心肌缺血坏死可诱发室性早搏(尤其二联律、三联律)或房室传导阻滞,表现为代脉。是心肌损伤、心功能受损的标志,常提示病情严重。
心力衰竭:心肌重构、纤维化、电解质紊乱等易导致各种心律失常,代脉的出现提示心功能严重低下,脏气衰微。
心肌炎/心肌病:心肌炎症或变性损伤传导系统,可产生传导阻滞或异位心律,表现为代脉。
电解质紊乱(如严重低钾血症):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,可诱发早搏或传导障碍,出现一过性代脉样变化。
药物中毒(如洋地黄):过量可导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异位心律,表现为代脉,是中毒危象的信号。
危重病后期(多脏器衰竭):全身脏器功能衰竭,尤其心功能衰竭时,常出现各种致命性心律失常,代脉是其表现之一,预后极差(符合“代者死”的古训)。
与结脉的关键鉴别(“脉结者生,代者死”):
结脉:指下感觉为“止无定数”(停跳无固定规律),“止无常数”。其停歇时间相对较短(“小停”)。现代多对应偶发的、无规律的早搏(单发、连发)或一过性的传导障碍。常见于功能性改变(情志、劳累、饮茶咖啡等)、较轻的器质性病变或疾病早期,相对预后较好(“生”)。
代脉:指下感觉为“止有定数”(规律性停跳),“良久方至”(停歇时间长)。现代多对应规律性的早搏(二联律、三联律)、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等。常提示心肌存在较广泛、严重的器质性损害,或心脏基础功能很差,预后相对更差(“死”)。是脏气衰微、元气大伤的明确信号。
六、总结与应用提示
核心特征牢记:“止有定数,良久方至”是识别代脉的关键。规律性停跳和长间歇是其灵魂。
首要鉴别病机:
脏气衰微(危重):代脉无力,伴明显虚损症状(神疲、气短、畏寒、浮肿等)。是病情深重、元气将脱的危象,需高度警惕,积极救治。
痛症惊悸(急症):代脉可能有力,由剧烈疼痛或惊恐诱发,多为一过性。需紧急处理原发病(止痛、镇静)。
生理变异(慎重判断):仅见于特定情况(如部分孕妇),需排除病理因素,密切观察。
结合兼脉辨证:代脉本身主虚损、主痛惊。其兼脉(如代而迟、代而细弱、代而弦紧)可提供更具体的病性(寒、虚、实、瘀)信息。
现代视角辅助理解:
心脏节律异常的标志:主要对应心脏规律性的早搏(二联律、三联律)或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等器质性心律失常。
心肌损伤的反映:常提示心肌存在较严重的器质性病变(缺血、坏死、炎症、纤维化)。
“脏气衰微”的体现:心脏作为“君主之官”,其规律性搏动的失常(代脉)是全身脏腑功能,尤其是心、脾、肾功能严重衰退(“脏气衰微”)在循环系统最直接的反映之一。
预后警示(“代者死”):在慢性病、危重病中出现持续、无力的代脉,是心脏储备功能极差、全身状况恶化的强烈信号,预后不良。需结合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,积极处理。
动态观察价值:
原有结脉转为代脉,提示心律失常加重或心肌损伤进展。
危重病人出现代脉,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。
痛症、惊悸引起的代脉,随原发病缓解而消失,提示好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怎样加杠杆,北京配资平台,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