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,咱们军队的日子,真不是一个“憋屈”能说完的。好多年轻人可能都想象不到,1996年台海那次,人家美国的两个航母战斗群,就跟逛自家后院一样,大摇大摆地开到咱们家门口。我们呢?海军能拿出来见人的新军舰,两只手都用不了就数完了。
空军那边,更别提了。天上飞的主力,居然还是歼-6、歼-7,那都是爷爷辈的二代机了。你看看周边,人家都换上三代机了,我们的飞行员,连超视距空战到底是个啥滋味都不知道,想想都心酸。想买点好东西吧,西方那帮国家搞联合禁运,门儿都没有,窗户都给你焊死。
就在这么个要命的节骨眼上,有个跟我们差不多,日子也过得稀里哗啦的“老大哥”——俄罗斯,伸出了手。苏联刚散伙,那庞大的军工体系,一夜之间没了国家订单,成了一屁股的债和嗷嗷待哺的工人。怎么办?卖家当呗,有什么卖什么,换点外汇好歹能给大伙发点工资。
你看,一个急着买武器续命,一个急着卖武器换钱。这不就对上眼了嘛。
于是从1992年开始,前前后后大概砸了300亿美元,苏-27战斗机、现代级驱逐舰、基洛级潜艇……这些在当时看来简直是“神兵利器”的俄国尖货,一船一船地运到了中国。谁又能想到,就是这些当年被我们当成“救命稻草”的宝贝,如今,竟然集体从一线部队里消失了。这中间,到底发生了什么?
当初这些俄国宝贝刚到手的时候,部队上上下下,那真是跟过年一样。就拿苏-27来说吧,它让中国空军第一次摸到了三代机的边儿,那流畅的线条,那强悍的机动性,比起我们自己吭哧吭哧造的飞机,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。
海军那边也一样。现代级驱逐舰一到,舰上那款叫“白蛉”的反舰导弹,一听名字就凶,射程120公里,在当时绝对是航母见了都得哆嗦一下的“大杀器”。海军宝贝得不行,直接就部署到了东海,那意思很明显,就是专门盯着某些不老实的海上目标的。
还有那个外号叫“大洋黑洞”的基洛级潜艇,水下那个安静啊,在当年绝对是世界一流。海军就指望着用它,在远海神出鬼没,一度是水下作战的绝对王牌。
可是啊,这股新鲜劲儿没过几年,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。苏-27的发动机,那叫一个娇贵。那台AL-31F发动机,设计寿命就1500个小时,啥概念?飞不了多久就得扒下来送去大修,跟伺候祖宗一样。
关键是,每次大修,你都得把俄罗斯的专家给请过来,零件也得从他们那儿买。这钱花得跟流水似的就不说了,还得看人家的脸色,等人家的档期。我听说有一次,部队马上要搞大演习了,一架苏-27的发动机突然“撂挑子”,等俄罗斯的零件和专家慢悠悠地晃过来,这边演习都快结束了。你说这事儿,能不让人火大吗?
现代级驱逐舰那毛病,也让人头疼。船舱里的设计,简直是反人类。各种操作面板东一块西一块,毫无逻辑。水兵们在战位上操作,经常得在狭窄的船舱里跑来跑去,跟玩障碍赛似的,打起仗来效率能高到哪儿去?
最让海军憋气的,还是那个“白蛉”导弹。射程120公里,听着是挺唬人,可你真让它去打美国的航母战斗群,谁心里都没底。你想想,人家航母的防御圈,里三层外三层。先是舰载机在几百公里外就把你给拦了,就算你躲过去了,还有“宙斯盾”系统等着你,最后关头,人家还有密集阵近防炮这种“铁扫帚”给你兜底。“白蛉”想闯过这三关,比登天还难。
基洛级潜艇就更别说了,一到南海,水土不服的问题就来了。南海水温高,潜艇的电池续航能力直线下降,动不动就得浮上来充电。你想想,战时你老这么冒头,不就是个活靶子吗?2014年,有艘基洛级甚至还发生了“掉深”的重大险情,就是潜艇突然失控往下掉,虽然最后靠着官兵处置得当化险为夷,但也暴露了它在应急系统上存在着致命的设计缺陷。
说到底啊,这些俄国装备之所以退居二线,其实并不是它们完全不能打了。最根本的原因,只有一个——中国自己的军工,进步得实在太快了,快到让这些曾经的“洋老师”都有点跟不上了。
大概从2010年前后开始吧,国产装备就像是雨后春笋,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,而且性能一代比一代强。空军这边,歼-11B算是第一个争气的“自家孩子”。它看着还是苏-27的壳子,但里面已经换上了一颗“中国心”。航电系统全部国产化,驾驶舱里那些老掉牙的机械仪表,全换成了亮晶晶的液晶大屏,不仅好用,还能挂我们自己生产的各种导弹,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。
后来就更不用提了,歼-20一出来,那简直是石破天惊。无论是隐身性能还是信息化作战能力,都把苏-27、苏-30这些前辈甩得没影了。不知不觉间,曾经靠着俄制战机撑起来的空中防线,已经悄然换成了我们自己的钢铁长城。
海军的变化,甚至比空军还要夸张。052D驱逐舰一出来,现代级的所有短板,瞬间就成了过去时。052D有先进的相控阵雷达,能同时盯着上百个目标;还有垂直发射系统,防空、反舰、反潜导弹共用一个坑,想打哪个打哪个。这综合作战能力,现代级连提鞋都不配了。
潜艇这边,国产的039A型潜艇更是青出于蓝。它用上了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,再也不用像基洛级那样频繁上浮充电,在水下安安静静地待个半个多月都没问题。更关键的是,它的静音水平,经过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化,比那个所谓的“大洋黑洞”还要安静。
看着自己家孩子这么出息,这些俄制“老将”们,自然也就有了新的归宿。直接退役报废?太可惜了。不如发挥一下余热。
从2017年开始,第一批苏-30战斗机,就从一线部队转到了航校,成了新飞行员的“高级教练机”。这些飞机虽然电子设备落伍了,但飞行性能底子还在,正好让学员们提前感受三代机的脾气,以后再去飞歼-16、歼-20,心里就有底了。
那几艘现代级驱逐舰也没闲着,有两艘被改成了训练舰。新兵蛋子上舰,就先在这些船上练手,熟悉舰艇的基本操作。等基础打扎实了,再去052D、055那种高精尖的主力舰上,上手就快多了。
至于基洛级潜艇,一部分进了博物馆,成了国防教育的活教材;还有几艘,留在了海军基地,专门在演习里扮演“蓝军”,也就是假想敌。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,给我们的国产潜艇当陪练,帮助新一代的“水下猎手”们磨炼獠牙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当年那300亿美元,虽然花的过程中有不少让人“恼火”的事,但这笔钱,绝对没白花。它不仅帮我们撑过了最难的那十几年,更重要的,它像一个严厉的老师,逼着我们、也教会了我们太多东西。
你想想,在引进苏-27之前,我们的军工人员连三代机到底长啥样都得靠猜。后来跟着俄罗斯专家,一点点地看图纸、拆零件,才慢慢搞懂了那些复杂的机身结构、气动布局。我们自己搞歼-11,就是在苏-27的基础上修修改改;等到搞歼-20的时候,就已经能完全甩开膀子自己干了,彻底走出了自己的路。
海军也一样。现代级的蒸汽轮机、基洛级的静音瓦技术,都成了我们后来研发国产装备时重要的“参考样本”,甚至连它那些不合理的管路布置,都成了我们的反面教材,让我们在设计自己的军舰时,知道了哪些坑绝对不能踩。
今年,最后一批基洛级潜艇也要退役了。艇身上当年的编号还清晰可见,甲板上的设备虽显老旧,但保养得一尘不染。据说,拆下来的零件,有些会送到科研单位继续研究,有些会成为学校里的教学标本。这就像它们在中国国防史上扮演的角色一样:它们曾经是我们的主力,后来成了我们的教材,最终,成了我们这段奋斗史的见证。
当年拍板花300亿美元的时候,恐怕谁也想不到,仅仅二十多年后,这些“洋宝贝”就会被我们自己的产品全面超越。但正是这段有点“花钱买气受”的经历,让中国军工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国防安全,是买不来的,也是求不来的,只能靠我们自己,一锤一钉地造出来。那些退居二线的俄制装备,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曾经的窘迫与无奈,更照见了这几十年来,中国军工的奋起与辉煌。
炒股怎样加杠杆,北京配资平台,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