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8日,俄军士兵在统计后发现,躺在这片焦土上的死者中,60%是外国面孔。 一名俄军班长描述,最近夺取的一处地下室据点内,11具尸体中仅3人是乌克兰籍,其余包括4名非裔美国人、2名哥伦比亚人和2名法国人,许多人身上还揣着乌克兰国际军团的合同复印件。 这片被称为“顿巴斯防线明珠”的土地,如今成了外籍士兵的坟场。
战略地位
康斯坦丁诺夫卡控制着T-0514公路等关键补给线,一旦失守,乌军在顿巴斯东部的防御链可能彻底崩溃。 俄军自2025年秋季发起“三叉戟行动”,以康斯坦丁诺夫卡为右翼攻击轴心,配合FAB-3000巨型航弹的轰炸,逐步切割乌军防线。
2025年10月下旬,俄国防部战报显示,乌军在顿涅茨克方向一周内损失10935人,其中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役的外籍士兵阵亡比例高达62%。 这一数据在局部战场甚至更加极端,俄军士兵回忆,在恰索夫亚尔至康斯坦丁诺夫卡的围歼战中,被消灭的乌军部队里外籍人员占比超过八成。
国籍构成
早期以波兰、格鲁吉亚、欧美国家为主,2025年已转变为拉丁美洲和非洲裔美国人为主导。 俄新社统计显示,截至2024年3月,已有5962名外籍士兵被俄军消灭,波兰人以1497名阵亡者居首,美国和格鲁吉亚紧随其后。
而2025年的新趋势是,哥伦比亚、巴西等拉美国家的失业青年成为主力,占外籍兵总数的40%。
月薪3400美元,这是乌克兰为发展中国家雇佣兵开出的价码,而哥伦比亚退役军人在本土月收入不足600美元。 经济诱惑成为这些年轻人踏上战场的核心动机。 美国私人军事公司甚至深入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监狱招募毒贩,以减刑和高薪承诺吸引亡命之徒。
金钱换来的忠诚
一名被俘的哥伦比亚雇佣兵透露,他们接受训练的时间仅7至14天,许多人连无人机操作和基础战术动作都未掌握,就被投入康斯坦丁诺夫卡的巷战。 俄军士兵观察到,这些拉丁裔士兵常在断墙后盲目射击,面对炮火覆盖时缺乏隐蔽意识。
外籍兵之间的战斗力差异显著, 非裔美国士兵常表现出更强的战斗意志。 一场楼道争夺战中,5名非裔士兵在弹药耗尽后用刺刀搏杀至死,遗体上别着美国国旗徽章。 而更多为钱而战的士兵则会在战局恶化时溃散或投降。 多名被俘者承认,他们对战争的理解源于中东地区的低烈度冲突,而非乌克兰这种“钢铁绞肉机”。
体系的崩溃
经过三年多的消耗战,乌克兰适龄男性大量战死或逃亡,征兵年龄已扩大至18至60岁,甚至残疾人也被征召。 2024年10月,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征召16万新兵,三个月仅招募到8万人。
为逃避兵役,许多民众注销银行账户、过户房产,宁愿放弃一切也不愿上前线。 乌克兰议会于2025年8月通过法律,允许18至22岁青年自由离境,这一政策被解读为筛选潜在兵源的间接手段。
女性士兵比例从战前的6%飙升至10%,总人数突破10万,她们从后勤岗位转向狙击手、无人机操作员等一线战斗角色。
防线脆弱化
俄军利用FAB-3000滑翔制导炸弹(射程70公里,精度10米)摧毁乌军掩体,迫使缺乏训练的外籍士兵暴露在开阔地带。 2025年3月,库尔斯克州苏加贾密林的一场突围战中,约100名乌军残部与外籍士兵因缺乏无人机侦察和炮兵掩护,在俄军火力网下伤亡过半,阵亡者多为手臂缠黄色胶带的外籍人员。
外籍士兵的本质是西方介入俄乌冲突的“隐形升级”。 乌克兰国际军团成员来自72个国家,总人数超过1.8万,其中近40%来自拉丁美洲,波兰、美国等北约国家输送人员超1500人。 这些士兵配备北约制式装备,部分被俘人员身份显示与北约情报机构有关。
西方私人军事公司承担了大部分招募工作。 英国《星期日电讯报》2025年9月披露,赴乌克兰的英国雇佣兵死亡率达20%,约1000人阵亡。 这些原本在中东战场经验丰富的退役军人发现,俄军的无人机与情报网络构建的火力网远超其预期。
北约的标准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公开指责中国、巴基斯坦等国向俄军输送雇佣兵,遭坚决否认。 而事实上,乌克兰自身的外籍兵数量远超俄罗斯,且北约成员国士兵以“军事技术顾问”名义直接参战。 俄方多次展示缴获的M4步枪、卫星定位仪等美制装备,指控西方打“代理人战争”。
在康斯坦丁诺夫卡的焦土上,外籍士兵的遗体旁散落着草帽、运动鞋、厄瓜多尔的护身符和多语种家书。 一名俄军卫生员回忆,他曾在一名19岁非裔士兵的口袋里发现一张母亲的照片,背面写着“我会活着回去”,这名年轻人的胸口已被弹片击穿。
哥伦比亚退役军人的遗物中常见皱巴巴的合同复印件,月薪栏用红笔圈出“4000美元”。 许多人离家时仅告诉家人“去欧洲打工”,留下“赚大钱就回家”的纸条。
炒股怎样加杠杆,北京配资平台,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