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号这天,普京见了一帮军队的头头脑脑,开口第一句话就把气氛拉满了——“战略主动权完全在咱们手里”。你说这话是冲谁说的?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是说给大洋彼岸那位听的,也是说给整个地球上关注这场较量的人听的。
说实在的,这事儿得往前倒腾几天才能看明白。就在2号那天,普京就已经通过媒体撂下话了:你们美国人要是真敢把“战斧”那玩意儿给乌克兰送过去,别怪我翻脸不认人,那点好不容易缓和的关系立马就得黄。
更早的引子还得追到9月28号。那天美国副总统万斯接受福克斯采访,嘴上没把门儿,直接承认了美国正在琢磨乌克兰那边要“战斧”导弹的事儿。万斯还透了个底,说可能会通过欧洲那些国家把东西转过去。
你看看这十来天的功夫,三波表态一波接一波——28号万斯那边先放风,2号普京这边就警告,7号直接开会把话说死。这哪是各说各的,这分明就是隔空对着干呢。
咱们得说说这“战斧”到底是个啥玩意儿。美国人为啥非得考虑把这东西给乌克兰?说白了,战场上的形势正在往一边倒。普京7号开会的时候就毫不客气地点出来了,乌克兰那边的军队在整条战线上都在往后撤。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说得更直白,俄军现在是全线推进,几个方向上都在往前打。
乌克兰现在急需一个能翻盘的家伙。“战斧”巡航导弹就是这么个狠角色。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普通炮弹,精度高不说,关键是射程吓人——根据不同型号,能打1500公里到2400公里。这个距离是啥概念?从乌克兰边境发射,俄罗斯欧洲那边的领土基本上都在打击范围内。
对俄罗斯来讲,这就是踩线了。普京在2号参加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那个会的时候就明确说了,基辅要是用上“战斧”,俄美关系就别想好了。他还点出了一个要命的事儿:没有美国军方亲自上手帮忙,乌克兰根本不可能用得了“战斧”这种高端货。
到了7号的会议,普京虽然没直接提战斧的事儿,不过话里有话,强调国防企业正按计划交付各种高精度武器、导弹、弹药,还说最新型作战装备的研发速度快得飞起。这话啥意思?就是告诉对面:你有你的战斧,老子这边也不是吃素的。
更狠的是核威胁这张牌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7号特意提了一嘴,某些型号的“战斧”是可以装核弹头的。他警告说,要是真把这种导弹送到基辅手里,局势可能严重失控。
这可不是吓唬人的话,这是在明明白白告诉美国人,你们正在玩火,正在把常规战争和核战争之间那条线给抹糊了。
面对这档子事,两边的态度天差地别。特朗普那边的表现挺耐人寻味的。10月6号,他说自己差不多要做决定了,不过还想弄清楚基辅拿到导弹后打算怎么用。他甚至说:“我想知道,他们会拿这些东西干啥。要往哪儿打。我觉得我得过问过问这事儿。”
这种“好像决定了又好像没决定”的姿态,暴露了特朗普心里的纠结。一边呢,他得表现出支持乌克兰的样子;另一边呢,他心里门儿清,真给了战斧会捅多大篓子。
普京这边就完全是另一个路数了。他的立场从头到尾都没变过。2号那天在俄罗斯媒体节目里,他就明确表态了,美国要是真给乌克兰送“战斧”,那俄美关系里那点好苗头就全废了。
更值得琢磨的是,普京在强硬表态的时候,还给外交留了个口子。他在2号的瓦尔代论坛上说,跟美国恢复全面关系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。他甚至还给特朗普说了句好话,说本届美国政府“至少不虚伪——他们始终把自己国家利益摆第一位,这才是理性的选择。”
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策略,体现出普京的老练。他明白,战场上赢了还得靠外交来巩固,外交上的筹码又得靠战场胜利来积攒。
在这场美俄较量里,欧洲的日子最不好过。万斯在9月28号的采访里透了个底,就算美国决定给“战斧”,也是让欧洲国家出钱买了再转手给乌克兰。这个安排很微妙啊,意味着欧洲国家直接成了对俄武器输送的中间人,到时候俄罗斯的火力直接往他们身上招呼。
对欧洲来说,这安排简直坑到家了——风险全扛了,决策权一点没有。最后拍板的还是美国总统。
俄罗斯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,任何包含向乌克兰送武器的运输,都是俄罗斯的合法打击目标。要是欧洲国家真成了战斧导弹的中转站,他们跟俄罗斯的关系就彻底崩了。
欧洲现在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:是听美国的话照做,还是坚持自己的安全考虑?这个决定,会影响欧洲未来十年的地缘格局。
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吧。
第一个,战斧这事儿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内部根本就没拧成一股绳。特朗普说他“差不多要决定了”,又说想知道乌克兰打算“怎么用,往哪打”。这种看着矛盾的说法,其实反映了白宫内部意见不统一。
军方和外交系统那帮人可能担心事情闹大。战斧跟以前那些武器不一样,用这东西很可能需要美军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选定目标。这就等于把美国往冲突里推得更深了。
而政府里那些强硬派可能觉得,只有给这种远程打击武器,才能扭转战场局面,给俄罗斯看看美国的决心。
特朗普夹在中间,只好搞出这么个模棱两可的说法。这既能安抚国内强硬派,又给俄罗斯留了谈判空间,还能暂时不用背锅。不过这种含糊其辞能撑多久,真不好说。
第二个,核武器的阴影又一次笼罩在欧洲上空。佩斯科夫提醒说“战斧”可能有核型号,这可不是随口一说。这是在唤醒欧洲人对冷战的记忆,提醒他们核战争的风险有多大。
俄罗斯的核武器策略一直遵循“先升级后降级”的套路——在常规战争里要是打不赢了,可能就先用战术核武器逼对方坐到谈判桌前。
要是美国真给乌克兰送可以配核弹头的导弹系统,不管实际上装不装核弹头,这都触到了俄罗斯的神经。这会引发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,把欧洲那脆弱的战略平衡给打破了。
第三个,欧洲正在一步步失去战略自主权。万斯明确说了,要是美国决定给“战斧”,也是让欧洲国家出钱买了再给乌克兰。这意味着欧洲不光要掏钱,还要担风险,决策权却一点没有。
这种安排反映了欧洲在美国战略里的定位——不是平起平坐的伙伴,而是跟班和提款机。欧洲出钱,美国拍板,欧洲背锅。
真正危险的是,欧洲国家可能在这种安排里越陷越深,到最后没了退路,被迫卷入一场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冲突。
回过头再看普京那场会议。表面上看是军事例会,实际上是这场复杂博弈的关键节点。
普京在告诉全世界:战略主动权在我手里,不管美国给不给战斧,俄军都会实现所有目标。特朗普则在那儿犹豫——一边说差不多要决定了,一边又想了解乌克兰的使用计划。
这场较量没有赢家。乌克兰的国土继续遭受战火摧残。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艰难前行。美国则发现自己要同时应对多场危机,有点力不从心。
普京在7号的会议上强调,俄军的总体任务依然没变——必须确保特别军事行动设定的所有目标都无条件实现。这个“无条件”说得特别绝对,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。
冬天又快到了。这个冬天,对前线的士兵,对后方的老百姓,对全球那些依赖能源和粮食的国家,都是一场严峻考验。普京的这些话,与其说是胜利宣言,不如说是宣告了更残酷阶段的到来。
战斧到底会不会真的进入乌克兰,决定权在特朗普手里。不过不管结果咋样,这场冲突已经让全世界看明白了:大国之间的较量里,没有永远的敌人,也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实力比拼。
今天讨论的是战斧导弹,明天决定的可能就是整个欧洲的安全架构。历史总是这样,剧本差不多,就是演员和舞台在换来换去。
说到这儿,你觉得美国最后会不会真给乌克兰战斧导弹?要是真给了,这事儿会发展成啥样?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。
炒股怎样加杠杆,北京配资平台,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