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孙颖莎现在的脾气,全是王楚钦给惯出来的。
这话出自许昕的一位老球迷之口,听着像句玩笑,但咂摸一下,又觉得有点儿意思。球场上那个能把对手打到喘不过气的“小魔王”,私下里却是个会在机场迷路、需要有人跟在后面拉行李箱的“小肉包”。这种反差感,确实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。
说起来,王楚钦最近真是风头正劲,积分破万,追上了孙颖莎的脚步,还顺手拿了个“三冠王”。赛后采访时,他把比赛比作一场马拉松,说全靠信念感撑着。可孙颖莎谈到混双时,云淡风轻地来了一句,他俩现在已经到了“以赛代练”的境界。这话里透出的底气,是八年的时光一分一秒磨出来的。
八年,足够两个十几岁的少年长成国家队的顶梁柱。他们从远离家乡的集体生活中,从成百上千人的残酷筛选中,一路走到今天,彼此之间的那份情谊,肯定比常人想象的要深厚得多。那种默契,已经刻进了肌肉记忆里。一个眼神,一个微小的动作,对方就能心领神会。
就像这次比赛结束后,两人分别录制中秋祝福。孙颖莎的裤腿一边塞进了袜子里,另一边却好好地放着。而王楚钦更逗,衬衫扣子直接扣错了位,领子都皱了一边。估计是赶时间,工作人员也没仔细检查,这种小小的忙乱和不完美,反而让人觉得特别真实。卸下赛场上的光环,他们也就是两个会犯迷糊的年轻人。
很多人对这对搭档的着迷,始于赛场,却不止于赛场。过硬的实力是基础,但那种少年相识、携手成长的励志故事,更能触动人心。奥运赛场的梦想,从年少时就种下,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中生根发芽。能有一个人陪着你吃同样的苦,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,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。
所以当王楚钦在出征巴黎前,发了一条动态,配乐不多不少,恰好是孙颖莎前不久在采访里说最喜欢的那首周杰伦的《我是如此相信》。你说这是巧合?反正很多人不信。这种不戳破的默契,比直白的表达更有味道。
赢了球,他们会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,王楚钦偶尔还会上演“捏脸杀”,捏捏孙颖莎肉乎乎的脸蛋。混双比赛赢了冠军,奖杯也几乎都是王楚钦拿着,有人开玩笑说:“一起生的孩子,莎莎就这么不要了?”其实,只是因为孙颖莎嫌奖杯太沉,懒得举。这种细枝末节里的迁就和习惯,或许就是那位许昕球迷所说的“惯”。
只是,当这种喜爱被放大,事情就开始变味了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体育圈也开始被饭圈那套逻辑入侵。运动员状态有起伏,输赢本是常事,可有些粉丝却接受不了。孙颖莎在美国大满贯爆冷止步十六强,一些极端的粉丝不去分析比赛,反而把矛头对准了她的教练邱贻可,甚至在网上辱骂他的家人。
这种畸形的狂热,让运动员们背负了太多比赛之外的压力。他们不是不会输的神,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挑战极限的普通人。幸好,体育总局及时出手,下令整治体育界的饭圈化乱象,解散后援会,让运动员能更专注于训练和比赛。
说到底,球迷和粉丝还是有区别的。真正的喜爱,是欣赏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,也接受他们偶尔的失利,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。让体育回归纯粹,让运动员能有一个更健康的环境,或许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。毕竟,比起那些喧嚣的骂战和无端的吹捧,赛场上那个心领神会的眼神,才是一切的开始和最终的归宿。
炒股怎样加杠杆,北京配资平台,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